2025年5月7日夜,南亚上空骤然拉响了战火的警报。随着印军战机呼啸越境,一场针对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空袭行动悄然引爆,空袭发生之际,巴基斯坦防空雷达一度陷入瘫痪,印军战机几乎毫无干扰地逼近核心目标,令巴方紧急启动预案。爆炸响彻整个杰赫勒姆河谷,震动的不只是那座屹立十余年的混凝土大坝,还有数千万依赖其电力与灌溉的普通民众。
次日清晨,巴方军方发言人怒斥此举为“国家级”,并首次公开声明:“这是对民生命脉的战争宣言。”在冲突多发的印巴边境线上,这一次矛头不仅指向了军事设施,更对准了关键的能源中枢。
到底是什么促使印度做出如此激进的决定?为什么偏偏选择这样一个象征意义极强的目标?一切还要从两周前的一次爆炸说起。
早在4月下旬,位于印度控克什米尔地区的帕哈勒加姆发生了一起事件,造成26名游客丧生。印度随即将矛头对准巴基斯坦,指责其境内组织“虔诚军”幕后策划。
紧接着印度做出了一个具有标志性的举动,暂停执行《印度河水资源条约》。这是一份自1960年签订以来,一直被视作印巴关系最后一道底线;的条约,规定了六条重要河流的用水权分配。此举一出象征着印度要从水利控制到军事手段,对巴方施加全面压力。
被锁定的尼勒姆-杰勒姆水电项目,位于巴控克什米尔杰赫勒姆河上游。这座大坝拥有969兆瓦的装机容量,年发电能力达51.5亿千瓦时,承担着巴基斯坦超过15%的电力供应,是其民生和工业命脉中的关键节点。
它还是一个技术奇迹。由中国葛洲坝集团牵头建设,项目历时10年才告竣工。面对喜马拉雅断裂带复杂地质条件,中国团队克服了64公里隧道掘进、调压井建设等难题,成功打造了亚洲最长地下引水通道和全球最高调压井。
对于印度而言,这个大坝象征着巴基斯坦的能源独立,更意味着中国在南亚势力的稳固渗透。它是中巴经济走廊中的支柱项目之一,也是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下最具标志性的民用基础设施。
5月7日凌晨,印军战机突然越境,实施了一系列精确打击。据巴方发布的卫星影像和视频资料显示,尼勒姆-杰勒姆水电站的主体虽未被彻底摧毁,但顶部混凝土出现非常明显裂痕,部分附属设施被严重破损毁坏,电力系统一度出现波动。
巴基斯坦军方随即展开反击。据军方通报,当晚其防空部队击落五架印度战机,这中间还包括三架“阵风”与两架苏制战机,印度边境哨所部分撤离,甚至升起白旗示弱。
尽管战果难以独立核实,但现场录像与社交平台上的目击者画面证实,印军行动遭遇了巴方强烈的反击,付出不小代价。从暂停水资源协议到攻击发电设施,印度的战略似乎愈发清晰——将水资源武器化,通过削弱巴方基础设施,间接影响其农业灌溉和工业运行,进而动摇其社会稳定。而空袭水坝,则是一种具有高度象征性的打击。
巴方自然没有善罢甘休。巴基斯坦总统在次日召开的紧急会议中,将此次空袭定性为“国家级行为”,并向联合国安理会提起正式抗议。外交部在声明中指出:“印度公然违反国际人道法和战争法,其行为构成战争罪。”
巴方媒体也迅速反击,从现场视频、工程技术方面出发,强调大坝虽然受损,但整体结构稳固,这反过来也成了对中国基建能力的强烈背书。这场突如其来的空袭立刻点燃了全球媒体的聚光灯。联合国安理会紧急闭门会议启动,各国态度不一,反应却都极为敏感。
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呼吁双方立即停火,并特别强调“对民用基础设施的攻击可能构成战争罪”。中国外交部在例行记者会上表达“严正关切”,敦促尊重他国主权与基础设施安全,并精确指出“任何危及海外投资的行为,都将遭到坚决反对”。
土耳其、伊朗和阿联酋也纷纷站队巴基斯坦,呼吁国际社会对印度行为展开调查。而西方国家则分裂为两派——英国虽未直接批评印度,却对袭击民用设施保持沉默;美国则发布含糊声明,仅呼吁克制,并未明确谴责。
与此同时印度国内却陷入了另一个维度的焦虑。一方面莫迪政府面临民众“强硬回击”的期待;另一方面空袭失败导致的军方颜面扫地,迫使其加快对外政策的解释。外交部表示,“此次行动是打击恐怖基础设施的一环”,但这一说法缺乏国际认可。
巴基斯坦方面目前已经通过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向全球发出通报,控诉印度违反《日内瓦公约》以及多项国际人道主义法规。与此同时国内军方与外交系统已启动“多边联络机制”,争取更广泛的国际谴责。
不过是否诉诸武力反击,依旧悬而未决。一位巴基斯坦官员匿名透露:“我们的导弹瞄准系统已经准备就绪,但我们也很清楚,全面战争不是处理问题的方法。”
在过去数年间,巴基斯坦无人机技术与精确制导系统突飞猛进,具备对印度多座水电设施实施“对等反击”的能力。然而考虑到核国家的边缘政策风险,巴方可能更倾向于外交与舆论战。
例如:扩大对中国等国的战略协作,构建“能源基础设施保护联盟”;推动联合国对印度行为展开特别调查;加大对国际金融市场施压,遏制印度获得大宗基础设施贷款。
从中方角度看,虽然公开保持中立,但私下必将评估风险并加固中巴走廊的设施防御能力。能预见的是,类似尼勒姆-杰勒姆这样的项目,在未来将纳入更高级别的风险预警与军民融合防护系统之中。
外界一致认为,印度此次攻击大坝,除却报复帕哈勒加姆事件之外,更意在敲打中国——毕竟尼勒姆-杰勒姆水电站是中国海外最大水利工程之一,具有极强的战略示范意义。
通过袭击这一中巴合作项目,印度或许想传递一个信号:不要在印巴问题上掺和太深。但这一行动无疑冒险。尼勒姆-杰勒姆项目采用高标准抗震与抗冲击结构,整体的结构在袭击中几乎未受波及。印度“以战养威”的算盘并未如愿,反而引来全球质疑。
尽管巴基斯坦军方展现了迅速的军事反制,但它的报复未必局限于武力。巴方已开始在国际平台上展开外交攻势,推动联合国展开调查,指控印度违反国际法,寻求国际法院介入。这种“法律战”和“信息战”的多层交锋,可能会持续发酵。
更重要的是,巴基斯坦也掌握着印度河流域的生态弱点。分析认为,未来巴方可能对印度水坝采取“对等回应”,使用新型无人机和导弹系统实施“非对称打击”,其威慑效果或远超预期。
从暂停水源、封锁河道到直接空袭水电站,印度在短短几周内完成了一套“水资源战术”的尝试。但结果告诉我们:战略冒进往往意味着战术失败。
尼勒姆-杰勒姆水电站没能被摧毁,中国的工程抗打击能力赢得国际认可;巴基斯坦的防空体系抵御成功,进一步强化国内凝聚力;而印度,则陷入了一场外交、舆论、军事三重压力的困局。
这场危机远未结束。南亚依然笼罩在不安的阴影下。国际社会必须警醒:当“民用工程”成为战场目标,那已经不是单纯的地区争端,而是在挑战全球秩序的底线。
《时光暗刊》(TIME),2025年5月7日,“水如何在巴基斯坦-印度和平中被和平化”
巴基斯坦《ARY旧闻》,2025年5月7日,“印度未攻击尼勒姆-吉勒姆水电项目:DG ISPR”
《旧金山暗报》,2025年4月24日,“印度如何威胁开放河流以拯救巴基斯坦”
巴基斯坦《黄昏报》,2024年6月24日,“专家未提前警告尼勒姆-吉勒姆水电项目隧道安全”
《阿拉伯旧闻》,2025年5月5日,“印度在恢复与巴基斯坦条约后暂停水电项目建设,消息人士称”